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战国求生手册第42节(2 / 2)


  言罢,江宁冲着成蟜招了招手,示意他们该走了。

  “放肆,本公子允许你走,谁准你这刁民走的!”

  结果江宁要走,却不想对方狗急跳墙,非要从她找回面子。江宁被纠缠得不耐烦,这两个混蛋要是敢撒泼打诨,她就让人把这两个人打包丢出咸阳城。

  “书法鉴赏本为风雅之事,何必因一场辩论伤和气?不如看在我的面子上化干戈为玉帛?”只见一个粉琢玉器的少年走了过来,大概十三四岁,不过说话老道想来身份不简单。

  那人还想说什么,少年像是料到对方要说什么一样,抢先开口道:“我名唤张良,家父乃是韩宰相张平。”接着又介绍了同行人,“这是韩公子非。”

  那人斟酌了一下三晋目前的关系,抬了抬下巴:“算了给你个面子,就放过——”

  江宁面带微笑:“我乃秦中谒者令江宁,这位是王弟成蟜。”

  此话一出那人的脸色瞬间白了,江宁猜对方的肠子都要悔青了。连忙求饶求两人原谅,全无刚才的咄咄逼人。她咋舌,有此子弟盘踞国中,也难怪国家衰败。

  “滚吧。”

  听到成蟜的语气,江宁看向按了按太阳穴的成蟜。不知道是不是她的错觉,成蟜今天与以往相比有些——暴躁?她正想询问成蟜发生何事了,成蟜却先寻了个理由离开了。

  看着成蟜的背影,江宁想着还是让他一个人待一会儿吧,她过一会儿再去看望他。

  “没想到大人便是江宁,久仰大名。”张良笑着行礼。

  “久仰大名?外臣不过是个小官罢了,张男子说笑了。”江宁还礼后,细细打量这位未来的“汉初三杰之一”。不得不说太史公对留候的外貌描述很是准确,虽然张良此刻尚未稚嫩,但仔细打扮确实可以扮成小姑娘,还不会让人觉得怪异。

  张良疑惑:“可是良的脸上有东西?”

  “不不不,”江宁笑着摇头,解释,“只是觉得男子貌若天人。想必将来定有无数佳人才女为之倾倒。”

  冷不丁地被人这么直白的夸奖,张良在呆住之余又有些害羞,白净的耳垂上染上了胭脂红。

  一旁的韩非笑着拍了拍张良的后背:“怎么样,我就说秦地民风豁达,你肯定会被人夸的。这下信了吧。”

  张良无奈地叫一声公子。

  江宁将目光落在了韩非的身上。相比于还是少年人的张良,韩非这个成年男子,显得身材高大修长,虽然性情开朗但眉宇间不免染上了成年人的颜色。

  不过江宁倒是不在意这个,她比较在意的是韩非好似并非口吃,为何有史料记载他是口吃呢?

  “女子入蜀除邪,又跟蒙氏家族平定东郡之乱,我和良在韩国早就如雷贯耳了。”韩非笑着解释了江宁的疑惑。

  “都是诸位大人的功劳,外臣可不敢自居。”江宁失笑,她岔开话题,“对了,荀先生的住处就在这附近,公子和男子若是想去探望外臣可代为引路。”

  韩非和张良对视一眼,大概实在好奇自己怎么知道他们两个要见荀子。江宁微微一笑,解释:“李斯大人时常提起老师和诸位师兄弟,久而久之的,外臣便知道公子大名了。”

  韩非愣了愣,而后笑道:“没想到师兄还念着我们。有劳大人带路了。”

  “公子客气了。”江宁态度温和。

  一路上韩非虽问了不少关于秦国的事情,但绝非打探情报。从对方的一声声赞叹中,江宁听到了对方是真的非常喜欢变法后的秦国。

  虽然对韩非了解不多,但她知道韩非穷极一生都想在韩国变法,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像昔年的秦国一样,在变法中脱胎换骨摆脱任人宰割的地位。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为了母国,为国家奉献一生的人实在令人佩服。

  不知不觉中,三人已经到了荀子落脚的宅院前。江宁正欲说话,便瞧见嬴政和荀子从院子中走出,瞧着两人相谈甚欢的模样,想必是聊得不错。

  嬴政眼尖,一眼便看到了站在门口的江宁。在看到她后,眉峰上挑似乎是在问她怎么在这?她身后的两个人又是谁?

  第57章

  春光明媚, 飞鸟掠水而过,一派欣欣向荣。

  修长白皙的手指夹住一枚黑子悬在棋盘上,似乎是在犹豫。

  “王上还没有想好如何落子?”荀子捋着胡子慢悠悠地说道, “机会可是稍纵即逝。”

  嬴政沉思片刻后, 还是将棋子落在了空位。这一子使得黑白局势立刻奉命,黑子虽有所折损, 但却将白子一网打尽。

  荀子见状笑了起来:“王上棋艺高超, 老朽甘拜下风。”

  “先生过誉了, 不过侥幸而已。”嬴政收起棋子。

  荀子:“王上的性情当真与昭襄王不同。若是老秦王赢的话,他此刻定会呼朋引伴好一番夸耀自己。”

  “曾祖父?”嬴政抬眸看向面前的老者,这还是他第一次别人如此形容昭襄王。

  “是啊。老秦王是个高调张扬的性子, 做什么都声势浩大。老朽有幸与老秦王对弈,侥幸赢了几局便被老秦王抓住不放, 直到他赢了才行。”荀子目光悠长, 脸上带着怀念的神色, “争强好胜宛若稚童。”

  嬴政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争强好胜的老头的身影, 他想原来为六国忌惮的曾祖父还有这样的一面, 倒也是有趣。

  荀子眺望窗外,感叹:“秦国给人的感觉也跟那时不一样了。”

  “哦?”嬴政闻言倒有些惊讶,荀卿入秦的事情他是知道的,他对秦国的评价他细细研读过。他时常琢磨“粹而王, 驳而霸, 无一焉而亡[1]”的含义, 考虑秦国的未来, 担心荀子的话会成真。

  如今听到荀子再论秦国, 从对方口中听到了他有所改观。这让他心头一喜,就好像一直盘踞在头顶的乌云有了消散的迹象。

  “明明秦法秦制未改, 但老朽却感觉秦国的黔首不一样了。如果说以前的黔首不过是随遇而安并不在乎自己是谁的臣民,现在的话黔首们更愿成为秦国的臣民。”

  “我曾听闻秦岁首之时咸阳危矣,秦民上下竟自拧为绳护卫咸阳。令老朽很是震惊,意图寻找原因。后来李斯来访请我出山品字,老朽才有幸到此寻找原因。”

  嬴政:“先生可寻到答案?”

  “其实入秦之时便有答案了。”荀子长舒一口气,缓缓说道。

  “各国都曾有过相关惠民政策,但总是无疾而终。可在秦国大到农耕养畜治病,小到住所环境,国家都一一指导,且政策不废。庶民不过求方寸之安,衣食住行无缺罢了。而且秦国满足了他们的基本需求,尽管赋税法度不近人情,但总有人愿意留在这里。”